品学论道
做负责任的家长
2016-09-23 08:05:05 来源:青少年专注力项目河北省首席讲师 作者:李顺弘 点击次数:

随着每个家庭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,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。然而我们认真去思考一下,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。

现在有很多重要的岗位都要培训并持证上岗,但当家长感觉不用,孩子一出生,我们就是法定意义上的家长了,对于育儿知识或许还了解些,但对于如何教育孩子,如何教育好一个高中的孩子,可能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了,生一个孩子很容易,爱孩子也容易,老母鸡都会,但真正的教育好一个孩子真不易,现在都是独生子女,前没有借鉴,后没有弥补,其实,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,它涉及内容非常广泛,干这行时间越长,越觉得教育孩子是件很难的事,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在单位你做任何工作都有退休的时候,但是做家长,你不可能退休,家庭教育事关千家万户,也事关一个国家的希望未来,对于家长来说,不要求每人都成为教育专家,但我们需要了解些孩子们成长的规律,了解些教育的常识,这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哲人曾经说过:“好父亲胜过100个教师”,“好母亲可以缔造一个优秀的民族”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、成人和成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较,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。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,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课堂;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。比如说,家长一边打麻将,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,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。当父亲说:“老子没出息,你也想跟老子一样没出息吗?”孩子就会想,你说你没出息,我看你那打麻将时也挺开心,你没上大学,小日子过的也不错呀。为什么非要我上大学呢?你若上班吊儿郎当,对待工作不负责任,要求孩子对学习严谨踏实,那是不可能的。你对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他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。

在家中,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影响教育着子女,只是你没意识到罢了。你不要觉得生活小事无所谓,要知道,教育无小事,孩子长大后出问题,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,换句话说,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,有两个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。孩子的成功与否,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。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,孩子是父母的影子,不要只羡慕别人的孩子学习好,要自己反思,你像别的家长那样付出了吗?不要抱怨孩子,孩子都是好孩子。

在家庭中,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说父母“没文化”。尤其是上了高中的孩子,对家长说这句话有时好像口头禅一样。不少家长听到这话时,心里很郁闷,其实,孩子说家长“没文化”是源于对父母言行的直接感受。由于不少父母看不到孩子在一天天长大,总把孩子当小孩儿看待,只关心孩子的生活琐事,每当这时,孩子就会想:“我又不是三、五岁的小孩儿,真讨厌! 真罗嗦,尽说些废话。”加之有的父母不善于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,对时事政治、社会动态、科技知识等知之甚少,孩子和你聊什么,你都不懂,父母“没文化”的感觉,便在孩子的心中慢慢产生,一些孩子就片面认为父母是老土、水平低、没知识。于是,什么话都不愿意与父母说,逐渐在家里“自我封闭”。其实,合格的家长并不是要求父母有多高的学历、有多高的社会地位、有多少金钱。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:在偏僻的农村,有一位父亲,在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做作业时,他就拿本书坐在他旁边看,在父亲的示范下,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,孩子一天天长大,后来他终于发现了父亲的秘密:他崇拜的父亲竟然是个文盲,懂事的儿子没有揭穿父亲,只是更加努力学习。我们不必想这个故事的真实性,但这位父亲的教子行为就让人佩服,文盲的他,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艺术,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,养不教,父母之过,所以咱们家长争取在行为习惯、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,做个榜样,少看点电视、少玩会儿麻将,挤点时间,多看点书,和孩子一起成长,做一个合格尽职的父母。

要说现在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分数,那是不现实的,孩子成绩不好,一是家长面子不好看,二是分数确实关系到孩子的前途。所以家长看重分数没有错,问题是你只看分数,只重结果,那就不对了。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,家长对待分数的态度应有所不同。小学阶段,孩子的分数不重要,家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能力,拓宽知识面上。初中阶段,初一、初二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,保质保量完成作业,做好课内的事,不必加太多的课外习题,剩余的时间,可让孩子读大量的课外读物,如简单的英语故事、优美的散文,科技读物及相关的报刊杂志等等,这些书不仅使孩子思维活跃,视野开阔,学习兴趣浓厚,而且对写作、学理科都帮助很大,兴趣广泛,对将来高考报志愿都有好处。这犹如盖高楼,地基打得越宽、越实,才稳当。初三面临中考,分数很重要,要做大量的课外习题,见题型,训练技巧,总结规律。这时成绩会提高很快。我儿子在小学时,主要训练他记忆力,拓宽他知识面。经常带他去北京参观学习,每年参加关于记忆和专注力的训练营。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学习起来特别轻松。这说明什么问题呢?小学基础打得好,初中就会有后劲,初中知识面拓的宽,高中就有后劲,这叫厚积薄发,而且孩子学习有目标,有动力,这犹如一辆汽车,发动机打着了,自己会跑得很快,若发动机打不着,只靠人推,那就真费劲了。现在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,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,是舍本逐末,致使孩子对学习没兴趣,没有后劲。加班加点做习题的学生是今天的成功者,但是明天的失败者。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,越到高年级,成绩越差,越差越没兴趣,形成恶性循环。所以,重视分数是有阶段的。咱们有些家长平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,只看重考试分数,只以分数论英雄,分高,高兴奖励,分低,臭骂一气,更有甚者胖揍一顿,这都是不可取的,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,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学习,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,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,孩子才有好的分数、好的未来。

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,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,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,家长就帮助解决,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,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,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,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会学习。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,到高阶段学习就越吃力。也有一部分家长给孩子盲目请家教,据有的学生反映,他们周末全部用来补课,根本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,更有甚者没有时间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。我并不完全反对请家教,但要因人而异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如果孩子基础差,上课确实听不明白,可以让家教针对性的补习,这样对孩子学习是有帮助的,如果孩子成绩很好,想再提高难度,拓宽知识面也可以,但无论什么样的补习都要有针对性,不能说我掏钱请了家教,把孩子交给他,家长就算万事大吉了。孩子成绩一旦没有提高,我们家长还振振有词:我花这么多钱给你请老师,你还学不好,你对得起谁呀!举个例子:孩子婴幼儿期,我们是抱着,一岁多开始学走路,家长搀扶着她,两岁多,走稳了,家长在旁关注着他,再大一点,我们就可放手让他可尽情的奔跑了。学习和走路的道理是一样的。幼儿学习、游戏,家长全程陪同;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搀扶,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养成习惯,开发智力,增强孩子们的专注力和记忆能力;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关注,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,高中生的学习家长就可以放手了,如果你永远抱着她,他一辈子学不会走路,如果总有家教陪着她,他永远没有自学能力。只是前者看得见,后者看不着而已。需要说明的是前一个阶段做的越好,后一阶段越省力。否则,就得亡羊补牢。如果孩子不饿,你偏往他嘴里放吃的,吃不下,再用棍捅捅,那孩子不烦才怪呢,如果孩子很饿,他还找不到吃的,让他几经周折才找到,他会非常欣喜,非常珍惜,吃的很香。学习也如此,要让他体会到自己动脑解出题来的惊喜,这样会提高学习积极性,增强学习兴趣。从长远看,自学能力最重要,因为孩子终生都需要学习,一定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,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,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
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,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,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。凡事宠着护着,唯恐孩子不顺心。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、依赖、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,而家长似乎不如学习重视。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,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。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、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,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,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。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。国外有人曾做过一个试验,养了一群鹿,并专门圈了一片草地。过了两三年以后这些小鹿长成了大鹿,但是很多鹿都有病,医生说大都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。得病的原因就是这些鹿过的太舒服了,吃完就睡睡完再吃,从来不用奔跑。有个科学家提出引进一群狼来,让狼来治疗鹿的病。开始时,这些鹿笨到看到狼都不知道跑,居然迎着狼走过去,结果被狼一口就咬死了一只。狼每天吃一只,后来鹿看到狼就跑,时间长了鹿的病全治好了。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不给孩子创造一种独立的环境,孩子就会成为圈养的鹿。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,不怕苦不怕累,在学习上,才肯动脑钻研,才会拓展知识,才会提高成绩。

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很简单讽刺、挖苦和体罚,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。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,甚至视而不见,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,只看见孩子缺点,就惩罚多于表扬。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,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教育方法。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,就会厌恶学习,回避学习。孩子所犯错误,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应该原谅,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,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,并给于更多的帮助、鼓励,而不是用讽刺、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。还有一点请家长谨记:当跟孩子你生气时,千万别教育孩子,因为此时你说的全是气话,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,怎么解恨会怎么说,你是出气了,但受伤的是孩子,与教育无补。所以有人提出家长教育孩子的“三分钟”规则,就是孩子犯错误之后,家长要冷静三分钟再说话。

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,要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、愿望,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告诉孩子,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“批评”、“教育”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,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“言辞不妥”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。

总之,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,要避免指责,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,让孩子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;平等的交流,让孩子感觉到你是他的知己朋友。我经常对儿子说:记住;不管现在世风多坏,道德多沦丧,父母永远是是真心疼爱你的人,永远是无私帮助你的人,永远不能怀疑父母对你的爱!

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,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,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、用心去听。可以说,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。当家长的,好犯的一个毛病就是,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,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。那么,从今天开始,我会试着克制一下自己,改变一下自己,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,多听,让我发现孩子的改变。